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咱娃也是带着工资来的了!”今年5月份刚刚当上父亲的工薪族小程,听到国家即将给3岁以下幼儿发放育儿补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7月28日,中办、国办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发放补贴至婴幼儿年满3周岁。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育儿补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是一项惠民利民的重大举措。”7月30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郭燕红向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
中国首次大范围发放育儿补贴
根据《实施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也可享受政策,仍可按月数折算领取相应补贴。例如,2022年12月出生的幼儿可领取12个月补贴,共计3600元。
育儿补贴发放渠道为申领人或者婴幼儿的银行卡或其他金融账户,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者个人收入。
在上述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司长王海东表示,育儿补贴主要通过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领,同时也保留了线下办理渠道和人工服务,因特殊原因无法通过线上申领的群众,可到婴幼儿户籍地乡镇、街道办理。按照工作计划,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8月31日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的申领。
毫无疑问,育儿补贴是一项需要稳定财政投入的重大民生政策。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郭阳透露,按照《实施方案》部署,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对于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补贴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对地方予以补助,中央总体承担约90%。近期,财政部将会同国家卫健委印发育儿补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监督的具体要求,细化规范资金下达流程,落实各级工作责任。
每年或将拉动千亿元消费
在郭燕红看来,育儿补贴制度将产生三方面预期效果:一方面,帮助减轻家庭养育的负担,育儿补贴每年惠及上千万个家庭,可以为家庭育儿提供基础性的支持,改善育儿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助力幼有所育。另一方面,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实施育儿补贴制度还有利于和托育、教育、就业、税收、住房等相关的政策同向发力,持续完善生育政策体系,更好地形成系统集成效应。最后,还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育儿补贴在缓解养育压力的同时,发挥出了带动消费的作用。面向育儿家庭全国范围全面直接发放现金补贴,将对缓解家庭养育压力发挥直接作用。由于本次育儿补贴的对象是3周岁以下婴幼儿,可以简单估算每年发放的补贴总额,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2—2024年出生人口数分别约为956万、902万、954万,由于缺乏月度出生人数的数据,三年简单合计3周岁以下的婴幼儿数量约2812万,按每孩每年3600元计算,每年发放补贴可能达到约1012亿元。考虑到2022年我国出生人数降至1000万以下,如果育儿补贴发挥出支持生育的作用,出生人数的增加会使得育儿补贴发放的总额进一步增加,对消费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
“育儿补贴是一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政策,惠及面广、发放稳定,是‘投资于人’的重要措施。”郭燕红指出。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投资于人”是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的重要体现。2024年11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其中提出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一体考虑,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及,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投资于人”,明确释放出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清晰信号,未来公共支出和政策都会转向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包括鼓励生育。他认为,当前中央政府债务所占GDP的比重只有25%,未来公共债务的水平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这些公共支出可以更多地“投资于人”,例如激励地方政府为农民工提供福利、向市民发放更多生育补助、建立大学培训劳动力等等。
杨畅认为,除了育儿补贴外,支持生育是包括多个环节在内的系统工程。面对总生育率下行的态势,支持生育往往需要全链条覆盖,才能发挥出实际作用,尤其是要充分考虑生育的微观实现机制,构建起串联婚前婚后、妊娠分娩、保育养育等多个环节的完整链条,避免链条中的不同环节出现堵点和卡点。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股票股票配资,股票配资论坛网,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